7月6日至7月19日,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北岙街道“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海悦城未来社区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色交织的渺渺渔歌”主题夏令营。实践团以“教育报国”为使命,以“文化育人”为核心理念,深耕当地特色文化,挖掘红色基因,呵护培育学生成长。通过开展社区支教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在走进乡土的同时传递乡土文脉,在呵护育人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内核,用智慧和热情为孩子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用踏实和责任书写青年一代的精彩答卷。
课程焕新:教育承基书绘蓝图
五育并举,启智润心。本次夏令营以项目化学习和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为核心,增设科普、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元精品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实验动手中开发智力、在歌唱鉴赏中增益美商,在绘画设计中激发创造力,在跳跃运动中释放活力。在“快乐学习”理念引导下,真正做到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与开阔自洽的健康心理。
扎根土地,知行合一。项目化学习课程以“三色交织的渺渺渔歌”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温州洞头独特的“渔”文化脉络,理解并审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挖掘并传承当地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家乡文化的忠实传承人和积极宣传者。“贝影匠艺”“网织海岸”“海窑海心”……团队成员精心设计每一天的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上课讲解、实地采风、采访调研等多样途径,获取家乡信息、书写家乡故事、设计创设家乡风物、展现家乡风貌。理论与实践并行,每一位儿童都用最纯真的视角创设出心中的美好家乡。
(图为孩子们在乡土主题项目化学习课上完成课堂任务)
以梦为马,挥斥方遒。“梦想课堂”贯穿夏令营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为核心目标,引导孩子们在追求高远梦想的同时,亦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填写闯关兴趣金字塔、《探索我的未来职业》学习单……实践团成员逐步引导他们树立个人理想,诚挚写下一封信送给十年后的自己,用笔记录下童真的所思所想,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并用心思考如何为抵达梦想之地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梦想课堂”将始终伴随孩子们的成长,这封信件既是实现职业梦想的重要指南,也标志着一段新路途的启程。
深度参与,融通不止。社会情感学习课程通过情景剧扮演的方式,选择《一双舞蹈鞋——性别认知与自我认知》这一戏剧,帮助孩子在对剧本的细细研读中学会尊重差异,在上台演绎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摒弃性别刻板印象,理解每个人独特的价值。通过理论学习、剧本研读、剧目编排等环节,戏剧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想象、理解与自我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表演实践中,学生们逐步揣摩并掌握角色精髓,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促进了个人认知与情感表达的双重升华。
(图为支教团队成员开展“创意拼贴坊”个性选修课程)
寓学于乐,健雅双修。个性选修课与社团课内容丰富,涵盖了手工衍纸、艺术绘画、体育运动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指间万物”衍纸课、“创意拼贴坊”拼贴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与新兴素材相结合的魅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艺术绘画课提供了各种绘画技巧的指导,从涂色到构图,让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体育运动课则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等,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文脉绵延:海霞明志力擘新篇
踏梦山海,求是学子躬身入局,将自己的生命轨迹贴合时代昂扬向上的发展轨迹。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女子民兵连与走访洞头海霞村,切身感受到巾帼英姿下的海霞柔情,了解到洞头以“红色名片”带动“共富航班”的新时代业态布局。
7月9日,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并与海霞文化发展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展开座谈,研讨“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内涵与海霞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的多种路径,以青年之思赋能文化发展。据女子民兵连副指导员介绍,在常规的军事训练之外,民兵连也致力于以多元化方式讲好海霞故事——承接红色教育培训班、青少年研学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军营开放日等项目,向公众展示女子连的训练成果与海霞精神的新时代发展,让更多人接触海霞、熟悉海霞、铭记海霞。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
此外,实践团还走访海霞村,调研当地文旅业结合发展情况,见证洞头当地风土文化与经济发展。通过与海霞村杨主任的交流,实践团得知,为打响“海霞”名片,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海上花园”的重要指示,创新推出一趟趟“共富航班”,洞头各级党委政府和海霞村干部们,不断探寻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契合点,让村民在探索红色传承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增加获得感,在实现村庄振兴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例如,近年来陆续落地的海霞军事文化园、洞头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文化发展中心等重大项目,既满足基础党团建设的需要,也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为海霞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海霞村村长杨主任进行交流)
在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中,洞头渔业寻“新”之力量,求“质”的飞跃,共“力”向前,铸就生产新篇章。目前,洞头水科所采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发挥科研优势,创造核心竞争力。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了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副主任邵鑫斌,感悟一线科研工作者的脚踏实地。
从选种到育苗,从改良养殖模式到助推产业发展,邵主任始终认为科研不是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是真刀实枪、真正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安逸的工作,可能留在市区在大多人看来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我更害怕自己从此失去生命的‘鲜活’,只有保持不断的科技创新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以生命的“鲜活”为初心为使命,从邵主任的优良作风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科研人员在科技、产业更迭中的不变的使命与担当。
(图为全体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为期十四天的“踏浪之行”,是为求知而行,而又以行践知的旅程。实践团成员在课程教学中用知识与眼界启迪智慧、用热爱和坚守点亮梦想,也在拓展实践中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走访,秉前人精神,赋能今日宏图。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社会呼声。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明确了将立足“三用”,致力于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更加高效的育人新模式,并积极投身于校地合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