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园场社区以“党建+治理”为基本理念,创立了“红色扫帚”党员活动日品牌。分别从人居环境改善、农耕土地利用、亲子家庭教育、院落换颜更新、商社联盟积分五大方面构建“红色扫帚”品牌服务矩阵。在治理理念层面,实现居民从社区“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在治理行动层面,实现从党员以身作则参与社区事务,到社区居民“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转变。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还在带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过程中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服务能力和凝聚能力,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一、实施背景
花园场社区位于郫都区西南,下设居民小组12个,有散居院落29个,安置小区4个,商业小区1个,属于典型的混合型涉农社区。有党员188人,15个党小组,划分为3个一般网格、22个微网格,有16家企业,200余户商户。社区人口构成多元化,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存在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邻里互动缺乏、居民缺乏社区归属感以及耕地撂荒现象,居民的“等、靠、要”思想明显。
2019年以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参与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党建品牌建设,以“党建+治理”为基本理念,创立了“红色扫帚”党员活动日品牌。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红色扫帚”品牌在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提到“红色扫帚”就是有热情、正能量、有成果、能办事、可持续的象征。
二、做法与经过
(一)党员引领,扫出人居美环境
一是建立多元参与机制。社区党委实行“党支部+积分制+志愿服务”模式,以志愿服务为引领,结合小区(院落)、农村城市环境治理实际,整合党员、楼栋长、微网格长、儿童网格长、志愿者,组成花园场社区志愿服务社群,每个月分区域开展“红色扫帚·主题卫生日活动”“红色扫帚·志愿服务日活动”,累计已开展90多场。二是强化参与有效反馈。及时收集群众诉求200余件,由党员带头按照顺序依次解决,并及时在微信群回复居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社区服务让居民的归属感提升。将活动做实、做深、做到居民心中去的精神,也引导了更多居民参与到小区治理、社区家园的建设与付出。志愿服务队伍从最初的1支党员服务队,发展到6支志愿服务队,活跃社区志愿者100余名。
(二)居民聚力,打造农耕新体验
一是认领公地专人负责。党员带动居民认领一块公共农耕土地来换取小区公共环境的维护,并组建了农耕体验员、农耕指导员、农耕管理员3支党员农耕文化队伍,通过协商理事的形式制定相应机制,确保农耕文化活动长期持续地开展。目前社区居民已认领72块农耕公共用地,72块小区环境服务地块,维护小区卫生576次。二是农耕技能有地施展。引导居民利用认领的土地栽种时令蔬菜,荒地摇身一变成邻里互助菜园,既符合社区“花园无荒地”的要求,又满足了社区居民热爱土地、热爱种菜的需要,轻松的氛围极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三)先锋少年,引领家庭好风尚
一是擦亮“先锋少年”亲子家庭教育名片。社区多方资源整合,以党员、退役军人为主力军,带动五老、学校、退休教师、选调生、社会组织等多方优质资源,开展“先锋少年”系列活动共计580余场。涵盖了红色教育、健康教育、自然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践行“家校社”共育理念。二是以家庭为纽带激活社区内生动力。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切入点,在社区大力倡导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传达社区治理理念,聚齐家庭三代力量带动每一个家庭,并通过家庭激活社区,在社区内实现“小手牵大手”,形成上下一心、多方联动的治理格局。
(四)筹工筹劳,共建院落新面貌
一是共商共议行动方案。社区针对李家院子居民改善居住环境需求,开展院落议事会,由党员牵头、居民献策,讨论形成院落微更新计划。社区引入四川农业大学园林设计老师指导,采取由院落党员带头、其他居民倾力而为的全民参与方式推进院落更新,实现花小钱办大事。二是共建共享院落新貌。“泥水匠”整修步道、引活水开沟渠,“粉刷匠”彩绘墙体为院落增加颜色,“园艺师”精心栽种花卉让院落鸟语花香,“墙绘师”的涂鸦作品展现院落重大事件。曾经的“甘蔗地”变成了宜居的李家院子,过往的“牛棚”变成了居民议事、纳凉的好去处。社区通过赋能实现内生动力,筹工筹劳、造就全民集体参与的农村建设新面貌。
(五)商社联盟,创新共治新机制
一是搭建商社联盟共治机制。自2023年底社区两委与辖区商家多次开展协商会议,商社联盟党员代表积极献策,从2024年初开始确定了商社联盟“积分与社区合作人”模式。二是“积分存折”实现参与行为变现。社区向辖区内居民发放积分存折,居民参与“红色扫帚”系列活动即可积分,居民根据积分兑换合作商家店内相应物资。商社联盟的社区合伙人模式共计吸引了22户商家参与,社区共计发放积分存折600多份,已初步形成商家常态化为社区提供优质服务和兑换居民生活物资的良性循环。
三、成效与反响
(一)组织凝聚力提升
依托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红色扫帚”系列活动,新培育出6支志愿服务队伍、3支农耕文化体验队伍、2支先锋少年志愿服务队伍、1支商社联盟志愿队伍,显著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环境宜居度提升
以“红色扫帚”为主线开展的主题卫生日活动、志愿服务日活动、院落微更新活动,已累计开展90余场,收集各类诉求200余件,完成72块荒地的农耕体验认领,组织小区环境卫生维护
576次。有效改善了社区的人居环境,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大大提高。
(三)群众满意率提升
通过“红色扫帚”系列活动的开展,直接拓展了社区两委收集居民问题的渠道,有效缩短了居民办事时间,提升了办事效率。通过改善院落基础条件,走进了群众心中去办事,真正使群众看到了效果。通过积分制度兑换商铺的日常生活用品,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主动付出后的有效回报,真正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群众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红色扫帚”党员活动日品牌的打造,花园场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党员+居民+志愿者+合伙人”的多元工作模式。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在人居环境、农耕体验、家庭风尚、院落更新和社区共治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绩。社区两委坚持实施“民事民议、民事民决”,使居民由被动接受转化为居民主动参与,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质量与效率,也为社区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