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涵养青年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近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冀韵红迹传承队”开展了以“红色文化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调研与传播路径设计——以石家庄回族抗日英雄群体事迹为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以线上线下联动为抓手,在历史探寻中凝聚青春力量,在实践调研中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云端汇聚:线上动员会搭建红色学习平台
“回民支队在地道战中发明的‘土办法’,比如用陶罐传递消息、借灶台掩护出口,不仅是战斗智慧,更藏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在冀韵红迹传承队的线上动员会上,队长王镜安借助精心制作的课件,将一段段历史细节娓娓道来。
作为实践活动的开篇,这场线上动员会经过了团队的精心策划。队员们提前分工协作,从互联网渠道收集石家庄回族抗日英雄群体的史料文献、影像资料和口述史片段,梳理出 “回民支队组建背景”“敌后游击战术”“回汉群众支前故事” 等核心内容,并制作成系统的教学课件。
会议采用“历史脉络梳理 + 英雄故事精讲 + 互动话题讨论”的三段式流程:先以时间轴串联回民支队在冀中地区的抗日历程,再聚焦石家庄周边回族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的具体事迹,最后抛出“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你会如何为抗战出力”的互动话题。“以前觉得英雄是‘书本里的名字’,现在才发现他们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只是选择了挺身而出。” 一位参与同学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场线上动员会不仅完成了实践部署,更在青年心中播下了“对话历史”的种子。
实地溯源:省博研学触摸红色历史脉络
为增强同学们对红色历史的直观感知,冀韵红迹传承队组织队员赴河北省博物院开展实地研学。团队提前与博物院沟通,定制了包含“回族抗日专题”的研学路线,并安排队员李京提前熟悉展品信息,担任现场研学助手。
走进“抗日烽火”展厅,泛黄的《回民抗日公约》、锈迹斑斑的马刀、记录英雄事迹的老照片等展品,瞬间将队员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张公约上‘回汉一家,共抗外侮’的字迹,是80多年前回汉群众团结一心的见证;那把马刀的缺口,是回族战士马振海与日军拼杀时留下的痕迹。”讲解员的介绍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青春对话:深度访谈洞察青年思想动态
为精准把握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冀韵红迹传承队组建调研小组,设计了涵盖“红色文化认知渠道”“价值认同度”“实践参与意愿”等维度的访谈提纲,选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60名学生开展深度访谈。
团队分成记录组、整理组、分析组3个小组,分工协作:记录组负责逐字记录访谈内容,整理组将录音转录为文字素材,分析组提炼核心观点。“很多同学说,之前对家乡红色历史了解不多,但听完回族英雄的故事后,突然觉得红色文化离自己很近。”队员闫敏分享调研发现。
经过系统分析,团队得出一组关键数据:85%的受访学生对家乡红色历史了解有限,但在接触具体英雄事迹后,92% 的同学表示愿意主动向身边人传播。这一发现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启发——青年并非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而是需要更贴近他们的传播方式。目前,团队正在基于调研数据撰写报告,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聚力攻坚:整理材料构建红色传播体系
目前,活动已进入材料系统整理阶段。冀韵红迹传承队按照“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原则,将队员分为内容编辑组、新媒体制作组和宣传设计组,有条不紊推进工作。
内容编辑组对访谈记录、研学影像、史料文献等素材进行分类梳理,重点筛选整理马本斋等回族英雄的核心事迹,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计划形成《石家庄回族抗日英雄事迹简编》;新媒体制作组结合研学素材,筹划制作微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队员感悟”的形式,多方位呈现民族英雄的英勇形象;宣传设计组则聚焦线上传播,计划设计 “红色记忆”系列图文,将英雄事迹与微信、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结合,让革命精神与时代同频。
此次“冀韵红迹传承队”的红色文化调研实践,既从回族抗日英雄事迹中提炼出精神内核,也从青年反馈中明晰了传播方向。未来,团队将带着调研成果持续前行,一方面完善传播材料、推动红色故事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分享会、校园宣讲等形式扩大影响,激励更多新时代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家国情怀、团结精神在青春岁月中生根发芽,让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代际传承中愈发强劲。
(作者:王镜安、崔卉、陈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