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3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大连理工大学实践团深入乡村赋能振兴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先锋”实践团深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题社会实践。学子们发挥专业所长,聚焦产业痛点,通过科技助农研讨、实践基地共建、特色产业调研等务实行动,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高校力量。


实践首日,团队将红色精神宣讲与校地合作共建相结合。在大屯镇,成员们结合前期对“辽宁六地精神”的深入研究,向当地干部群众生动阐释其时代内涵,并分享大连理工大学的红色育人传统,推动红色文化在乡村沃土扎根。“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林家村正式揭牌。随后,实践团深入大屯集市,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细致了解农作物种植、家庭收入、基础设施及治理现状,收集一手资料,为后续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针对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瓶颈,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特色产业——南果梨。在清华大学千山工作站,团队成员与工作站站长杨娜、农业从业者及村干部围坐一堂,开展深度研讨。“保鲜期短、运输成本高”“线上销售渠道窄、品牌力不足”“专业电商人才匮乏”……面对从业者道出的现实困境,机械学子们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他们结合高校资源与市场趋势,积极建言献策:探讨引进先进保鲜技术延长货架期,利用高校设计资源优化包装提升品牌形象,策划线上营销活动拓宽销路,并建议联合高校电商培训资源培育本土带货人才。研讨会氛围热烈务实,为破解南果梨销售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次日,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探寻产业融合与科技应用潜力。在獐子窝村草莓种植园,成员们聆听果农讲解草莓、蓝莓种植技术与“农事体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亲身体验采摘乐趣,感受“小草莓”变“致富果”的产业活力。在菌类种植大棚,昏暗湿润的环境中,整齐排列的菌棒孕育着生机。种植户详细介绍菌类培育流程,实践团成员则结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知识,围绕菌棚环境智能监控、自动化喷淋系统、菌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提出技术优化建议,探讨如何用科技助力“小蘑菇”发展成更高效、绿色的“大产业”。在对桩石村,成员们瞻仰了承载厚重历史的南果梨祖树。千山工作站人员讲述古树与村庄的深厚渊源,引发队员们对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打造独特乡村文旅名片的深度思考。


此次鞍山之行,是“机械先锋”实践团将课堂所学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从红色精神宣讲到长效基地落地,从产业难题会诊到田间技术探讨,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服务乡村。他们不仅深化了对国情农情的认知,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担当。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基地建设,推动研讨成果转化,并计划将调研报告与科技建议反馈当地,助力千山区在农文旅融合与智慧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东北全面振兴贡献高校学子的青春动能。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先锋”实践团)

 

上一篇: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创新课题在沪开题 探索公益信用融合新路径
下一篇:格桑花再绽春林村 共谱民族团结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