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青春支教点亮河源留洞村非遗之光

2025年7月9日至18日,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赴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留洞村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团队14名队员以“发扬非遗之光,助力乡村教育”为核心,为村内28名儿童开设非遗体验、素质拓展等课程,通过“支教+非遗传承”的创新模式,既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空白,又让客家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青年答卷。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队员与留洞村村委合照 杨爽 供图

一、初心如磐:以支教为桥,架起文化传承纽带

地处东江流域的留洞村是客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着客家山歌等非遗。然而,青壮年外流与教育资源匮乏使非遗传承面临断代风险。突击队旨在通过“教育+文化”双轨并行,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教育服务,同时挖掘本地非遗资源。

7月9日清晨,突击队队员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材、非遗工具抵达留洞村。“村里的孩子暑假大多跟着老人,要么放养,要么沉迷手机,你们来教知识、教手艺,是非常好且影响深远的!”留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骁竞同志说道。据了解,团队前期通过与村委会、当地非遗传承人多次沟通,结合村内实际需求,设计了“基础课程+特色非遗”的课程体系,让非遗融入日常教学。

留洞村村干部与突击队队员开座谈会 曾靖童 供图

二、实践赋能:用多元课堂,让非遗“活”起来

支教期间,突击队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和互动体验,让留洞村的暑期充满欢声笑语与文化气息。从课堂到田间,从手工到展示,队员们用创意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这也成为此次活动的核心亮点。

东江水路歌作为东江流域特有的非遗,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但其古老的曲调与方言歌词让青少年望而却步。突击队队员提前向当地传承人学习唱腔技巧,将晦涩的歌词标注拼音与释义,并用长笛进行伴奏教学。

突击队小曾老师进行长笛伴奏教学 麦江辉 供图

“东江水,乐悠悠,那个处处青山楼外楼”。7月13日的书法课上,突击队队员握着小朋友的手,教小朋友们书写东江水路歌歌词。为了让小朋友们在笔墨中感受非遗的韵律,团队特意准备了毛笔、宣纸和简化字帖,将山歌歌词转化为书法教材。

课堂上,队员们先讲解歌词的含义,再示范楷书、隶书的书写技巧,让孩子们在临摹中体会“字如其歌”的美感——写“浪”字时强调捺画要如波浪起伏,写“竹”字时提醒竖画要像竹竿挺拔。孩子们写完后,队员们将优秀作品合影拍照,“老师说字里有歌,我要让画里有水,这样歌就不会干了。”

小朋友认真写书法 林诗杭 供图

此外,队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村内老人,收集整理了多个客家非遗故事。“用支教的方式来传授,我们希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

突击队队员走访村里非遗传承人 武文惠 供图

竹编课更是热火朝天,七号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编好底部框架,再教他们按照特定公式来编竹扇。半小时后,他们高高举着歪歪扭扭却完整的小竹编扇,向镜头展示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

小朋友们展示竹编扇作品 杨爽 供图

AI筑梦,科技让理想照进现实。“我想当医生,给别人治病!”“我要开飞船去月亮上,当宇航员!”7月15日的AI梦想课上,孩子们害羞地分享着自己理想。这堂特色课程是团队结合专业优势设计的:先偷偷为每位孩子拍一张笑脸照,记录下他们的理想职业,再用AI绘画工具生成“未来的自己”,当队员们把打印好的AI画像分发给孩子们时,现场一片欢呼。愿你们带着今天的梦想,勇敢走向未来。

小朋友手举AI梦想照片分享自己的梦想 李宇佳 供图

7月18日,团队举办结营仪式,邀请家长(多为留守老人)参观孩子们的竹编、折纸、书法等作品,观看合唱表演。此次活动不仅是成果展示,更让非遗传承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形成“一代传一代”的良性循环。

结营仪式大合照 李宇佳 供图

三、青春担当:以初心致远,让青年力量扎根乡土

7月18日,支教活动在孩子们的歌声与不舍中落幕。10天里,突击队队员累计授课42课时,收集整理非遗资料5万字,采访超过5位非遗传承人,留下了一套包含课程视频、教案、非遗故事集的“支教遗产”,供村委会后续开展文化活动使用。

离别时,队员们给每位小朋友们送上手写信祝福。“刚开始担心和孩子有距离,后来发现只要真心付出,他们就会用最纯粹的方式回应你。”这场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成长——从备课到授课的“教学蜕变”,从与村民沟通到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提升”,从对非遗一无所知到能唱山歌、编竹扇的“文化浸润”,每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乡土课堂”。

此次活动的成功,彰显了青年团队的三大担当:一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者,打破“非遗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传统技艺融入青少年生活;二是乡村教育的补位者,用专业素养填补暑期教育空白,为儿童筑起温暖港湾;三是青年担当的践行者,以“接地气”的实践诠释“自找苦吃”的青春誓言,让理想在乡土中绽放。(作者: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

上一篇:红纸映初心 巧剪建乡魂——三下乡剪纸文化传承活动纪实
下一篇:青年视角下的老街“活化”:福工商学子深入福安街巷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