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青春语润傣乡 赣滇青年共绘边疆振兴画卷

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村寨、场馆、景区,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实践。这支青年团队以“说标准话、传民族情、促共发展”为宗旨,用脚步丈量边疆大地,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普通话成为连接赣滇情谊、助力傣乡振兴的生动载体。

乡音里的新生机:从“比划交流”到“直播带货”

勐罕镇曼远村的清晨,总能听见电商直播间里传来流利的普通话,傣族青年正对着镜头推介手工红糖:“家人们看这色泽,纯甘蔗熬制,甜而不腻!”镜头外,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搁以前,连‘拍单’‘包邮’都讲不利索,哪敢想能把红糖卖到省外?”村长岩哈笑着说。推普团的问卷调研显示,曼远村近九成村民能熟练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和经营活动,村规民约中的生态保护条款通过普通话传播,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村寨垃圾分类、古树守护。

村头小卖部里,店主翻着推普团送的推普宣传册,用普通话给游客介绍傣家糯米:“这是今年新收的,蒸出来带着清香。”在傣族园,傣医用普通话向学徒讲解草药炮制:“这味‘接骨草’要晒足三日,研磨成粉后温水送服。”清晰的表达让年轻学徒既能跟上老傣医的口授,又能查阅现代药理文献,传统医药传承有了双保险。语言的畅通,让傣乡的好产品、好手艺走出了大山,也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文脉中的新传承:从“方言守护”到“普语传声”

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内,红领巾讲解员用略带傣腔的普通话讲解着傣族天文历法:“傣历把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和我们的生活作息息息相关。”推普团成员正帮他纠正“历”“季”等字的发音,“每个字说清楚了,傣家先人的智慧才能让更多人听懂。”一旁的展柜里,傣文与汉文对照的讲解牌旁,多了推普团贴的易错音提示,方便游客对照学习。

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织锦坊里,72岁的傣族奶奶玉喃手指翻飞,红蓝丝线在木织机上织出孔雀图案。她用傣语向孙女传授“稻田纹”的织法,身旁的助手则用普通话翻译给参观的学生:“这纹样里藏着我们靠天吃饭的敬畏心。”玉喃感慨:“以前怕年轻人嫌我讲不清,现在有了普通话翻译,来学织锦的娃娃多了,手艺就不会断。”

在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赣滇青年共诵红色经典的场景更显深意,《八一起义宣言》的铿锵誓言与傣语复诵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文》交织,让革命精神与民族情谊在语言共鸣中代代相传。

互动中的新交融:从“不敢开口”到“主动表达”

野象谷游客中心,工作人员用标准普通话向游客介绍象群:“母象是家族的‘当家人’,会带领大家找水源、避危险。”她的笔记本上的森林、丝巾等字词旁标着拼音,这是推普团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帮她纠正的发音。“以前游客总问‘你说的是森林还是丝巾’,现在讲清楚了,他们听得认真,还会追问大象的故事。”同期,南昌大学“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调研队探访傣医草药、参与野象保护,与推普团共同构成赣滇青年服务边疆的生动图景。

勐罕镇儿童活动中心,9岁的傣族女孩从低头抿嘴到举手创作广告词:“小铅笔,画雨林,傣乡故事讲不停。”普通话让孩子们的表达欲像雨林的藤蔓般疯长。

从村寨直播间到非遗工坊,从景区服务台到童心课堂,普通话正像一条纽带,串起民族情谊、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赣鄱青年用实践证明:语言是桥,能连通心灵;青春是火,可点亮振兴。傣乡的每一声标准普通话,都在谱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周捷

供图:夏梦颖 张荣 周卓楠

上一篇:云锡控股:“智”领锡业,“绿”动未来
下一篇:钟诚—遇约《遇见最好的你》企业家对话话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