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大兴区林校路街道车站北里社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内,76岁的王奶奶坐在新改造的护理床上,轻按床头的呼叫器,不多久,护理员便上门为她测量血压、指导康复训练。作为街道首批“家庭照护床位改造项目”的受益者,这位因中风失能的老人如今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康复理疗等“一站式”服务。这一变化源于2024年底以来林校路街道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养老机构和社会企业,共同打造的居家养老“林校路方案”。
精准改造:从“将就”到“讲究”
林校路街道老龄化程度高于大兴区平均水平,据第七次人口普查,街道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比达15.6%,比大兴区高出0.5个百分点,其中“老老人”超过1300人。针对老旧小区多、居家养老设施不足的现状,通过对3220份养老助残服务需求的精准摸底(其中养老服务需求问卷2429份,助残服务需求问卷791份),街道依据《大兴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以“一户一策”推进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提供居家助洁、协助护理、上门理发、协助就餐、家庭照护者护理技能培训、喘息服务、就医陪诊以及医护上门等服务。
“既要安全实用,也要智能便捷。”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项目优先覆盖低保、特困及重度失能家庭,目前已为车站北里社区等辖区21个社区、共152户家庭完成签约,每户除了配置价值约2700元的家床与改造包,包括卧室配备护理床和紧急呼叫器,适配卫生间安装L型扶手和折叠沐浴椅,厨房增设烟雾感应装置等。同时服务对象还会享受每月至少2次,不少于8小时的上门清洁、培训指导、护理服务等。
服务闭环:从“看病难”到“医养通”
为解决居家老人就医难题,林校路街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三诊联动”机制,开通“家庭病床-养老床位”双向转介绿色通道,由专业的医护团队上门问诊,提供更换尿管、胃管,换药、拆线、清创、抽血化验等10余项医疗服务,康复师定制居家训练计划,并给予家属专业护理指导。
“现在测血、测糖化血红蛋白再也不用折腾了!”家住兴政西里社区的周阿姨患有糖尿病并有糖尿病足,通过微信群线上预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项目后,次日护士便上门采血,并第一时间为居民提供检测报告。这种“线上开单、居家检查”的服务模式,解决了老人出门不便以及子女没有时间陪同就诊的问题。
政企协同:从“输血”到“造血”
在政府主导下,街道整合辖区资源形成服务“生态圈”,养老机构派出持证护理员提供助浴、翻身等日常照料,开发“助老服务菜单”,提供3公里内平价送餐、陪同就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理疗设备共享,将中医推拿、中频电疗、康复训练送入家庭。这种资源整合既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又让老人享受到低于市场价30%的专业服务。
未来蓝图:从“试点”到“样本”
随着项目深入推进,林校路街道正筹划三大升级:一是将服务对象扩展至所有辖区老年人,推出“喘息服务”缓解家庭照护压力;二是建设街道智慧养老小程序,老人及家属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服务预约、送餐上门、咨询问诊等各项服务,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养老平台;三是培育“养老顾问”队伍,由社区工作者为居民解读政策、对接资源。
“居家养老不是‘孤岛’,而是多方共建的温暖港湾。”街道办事处主管民政的领导表示,通过家庭照护床位项目,政府用“小切口”撬动医养康护资源“大整合”,有效发挥了街道资源统筹和要素整合作用,既减轻了机构养老压力,又激活了社区为老服务市场,真正实现了“老者安之,家庭惠之,社会暖之”。
夕阳的余晖洒进王奶奶家的窗户,护理员正轻声指导她进行手指康复训练。屋内适老化改造的细节与智能设备的蓝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充满温度的居家养老图景——在这里,老有所养的期盼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