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教育筑基强乡脉,设施赋能兴乡村

 

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乡脉文火,创赋未来”社会实践队队员吴睿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对话电教编教师吴宪东老师,聚焦乡村教育设施资源配置现状展开调研。此次走访不仅为暑期乡村实践活动锚定精准坐标,更试图从教育基础设施与乡村振兴的深层关联中,探寻“三下乡”实践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乡村振兴,根基在教育,而教育振兴,始于设施的完善与效能的释放。

一、设施短板:乡村振兴的“隐性梗阻”

下午3时,队员吴睿到达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驾驭工作委员会并与吴宪东老师进行交流。“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而人的成长始于教育的筑基,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格的环境中开启成长之路。”吴老师对当地教育设施情况解释道,这些是仍需重点攻坚的村级教学点,它们如同乡村振兴肌体中的“毛细血管”,虽细微却关乎整体循环的畅通,其设施短板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发展梗阻。

在谈及偏远片区的设施现状时,吴老师的话语渐趋沉重:部分村级教学点虽完成了基础修缮,但细节处的缺陷仍制约着教育质量——有的教室地面未做硬化处理,每逢雨季便潮湿泥泞,不仅影响教学活动开展,更对孩子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课桌椅多为乡镇中心学校淘汰的旧设备,不少存在结构松动、高度不适配的问题,长期使用易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所谓的“信息化设备”也多是功能单一的老旧机型,因缺乏配套设备和技术支持,难以发挥实际效用,沦为象征性的“摆设”。

“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乡村人才培养的根基。”吴老师的分析切中要害,“当乡村无法提供与城镇同质的基础学习条件,不仅会导致本地生源流失,更会形成‘环境差—人才走—发展弱’的闭环困境。乡村振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本土人才的接力,而教育设施的滞后,正在从源头上削弱这种人才培育的土壤。”这种看似局部的设施短板,实则是阻碍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生成的关键环节,只有补齐这些细节处的差距,才能为乡村人才培育筑牢根基,让教育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吴宪东老师。 吴睿 供图

二、资源效能:教育反哺振兴的“关键支点”

“最直观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据吴老师介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已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村级教学点的多媒体设备配备率也达到了大幅提升。与五年前相比,这是质的飞跃——过去老师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授抽象知识,现在通过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动态图像。比如讲解植物生长时,不再是单纯描述,而是可以展示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视频;讲解数学几何时,能通过软件动态演示图形变换,学生的理解效率明显提高。

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更打破了乡村教育的空间局限。吴老师介绍,沾化区近年推进的“搭建‘四大’联动平台”,形成“集团优质资源库”,正是依托更新后的网络设备实现的。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资源共享新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资源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自由流动,促进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最大化。

图为吴宪东老师介绍多媒体设施更新情况。 吴睿 供图

三、支教实践衔接:激活资源的振兴纽带

谈及暑期支教活动的开展,吴宪东老师从乡村振兴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支教不应局限于课程补给,更要成为激活现有设施效能的‘催化剂’,这才是‘三下乡’实践的深层价值。”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他特别指出,支教队员可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教师技能培训,让闲置的电脑、投影仪“用起来”。

他还提到,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认同的根基,而教育设施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支教活动可利用现有教室空间,搭建‘乡土文化角’,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沾化非遗、民俗,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建立对家乡的情感联结。”这种基于设施的文化浸润,正是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

傍晚时分,实践队员吴睿结束调研,笔记本上不仅记录着设施现状,更清晰梳理出教育设施与乡村振兴的逻辑链条:设施完善是基础,效能释放是关键,人才培育是目标。此次实践队的调研,正是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教育与振兴之间搭建桥梁——因为他们深知,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每一间教室的明亮、每一台设备的运转、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些,正是“乡脉”延续的根基,“未来”绽放的火种。

图为吴宪东老师介绍多媒体设施。 吴睿 供图

对于后续的支教活动而言,此次调研更明确了方向:不仅要带来知识的补给,更要成为激活设施效能的“催化剂”,通过技能培训让闲置设备“活”起来,通过课程设计让现有资源“用”起来,通过文化浸润让乡村孩子对家乡的情感“厚”起来。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教育设施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连接着今天的课堂与明天的乡村。正如“乡脉”需要代代相传,“文火”需要持续加温,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的此次调研与后续实践,正是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教育添薪,为振兴之路筑基。相信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用效能的持续提升,乡村大地上必将成长起一批批懂技术、爱家乡、能担当的本土人才,让乡村振兴的火种燎原成势,让“乡脉”永续,让未来可期。

(曲阜师范大学:侯文慧)

上一篇:曲园学子暑期行:港北辛庄的振兴图景
下一篇:借力式发展: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赴盐城开展乡村振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