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东南大学学子探访菏泽牡丹瓷作坊 解码非遗传承创新密码

7 月 7 日,东南大学菏脉新声实践团走进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丹阳街道办事处大马庄社区牌坊南 150 米路西的曹州牡丹瓷(尧窑舜陶)作坊,通过实地观察制瓷工序、参与技艺体验、访谈传承人等方式,探寻曹州牡丹瓷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感受传统手艺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与活力。

展厅观察:瓷艺细节里的功夫门道

实践团成员在展厅参观牡丹瓷作品时,对 “豆绿” 牡丹瓷花瓣边缘 0.2 毫米的薄釉工艺十分好奇。“这得精准控制上釉层数和窑温。” 作坊负责人李常锁拿起作品解释,“要分三次上底釉,每层烧到 800℃定型,最后一层釉料调至特定浓度,进窑后窑温突然升高 100℃,这样既能烧出冰裂纹路,又能把薄釉厚度控制得稳稳的。”

在 “二乔” 牡丹瓷展品前,成员们发现花瓣左右双色过渡特别自然。“这是靠调整釉料配方,再结合窑温精细控制做到的。” 李常锁轻敲瓷盘介绍,“左右花瓣的釉料成分稍有些不一样,烧制时窑里温度要稳定在 1295℃左右,通过微调局部受热时间来控制釉色,既得让两种颜色分得清,又要保证整体烧得均匀,全凭多年攒下的控温经验。” 成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釉色和窑温的关键要点。

图为尧窑舜陶牡丹瓷作坊展厅内的牡丹瓷作品。徐浩楠 供图
图为尧窑舜陶牡丹瓷作坊展厅内的牡丹瓷作品。徐浩楠 供图

工房体验:捏塑里的手艺传承

制作工房内,匠人王桂兰正在给牡丹瓷花瓣塑形。她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瓷土,指节一转就捏出自然的弧度,手腕轻轻一提,就把花瓣边缘厚度控制在了 0.2 毫米。“瓷土湿度得保持在 18%-22%。” 王桂兰边做边说,随后用 45 度角的竹刀轻划瓷土,花瓣的脉络立刻就显出来了,“湿度过高容易变形,太低又会开裂。”

一位实践团成员试着捏塑时,瓷土因为用力不对裂了。“得用指腹发力,感受瓷土的韧性。” 王桂兰握住成员的手示范,“力气要均匀,顺着瓷土的纹理慢慢塑形。” 试了三次后,成员终于捏出完整的花瓣,边缘虽然有点粗糙,但基本样子有了。

李常锁拿起一块报废的瓷坯:“这是今早淘汰的,就因为窑温差了 8℃,花瓣边缘就裂了。” 他指着墙上的温度计说,“烧窑时匠人得守三天三夜,每两小时测一次温度,凭经验判断火候,误差超过 5℃,成品质量就受影响了。” 成员们仔细观察温度计刻度,记下了这道关键工序的要求。

图为尧窑舜陶匠人制作牡丹瓷花瓣。杨晨曦 供图

图为尧窑舜陶匠人制作牡丹瓷花瓣。杨晨曦 供图

技艺练习:从生疏到入门的尝试

“捏碎三块瓷土后才找到点感觉。” 实践团成员体验后说。王桂兰在一旁指导:“得遵循‘三轻原则’—— 捏轻、转轻、压轻,顺着瓷土的韧性来塑形,不能用蛮劲。” 她随手把成员捏的花瓣边缘修了修,“学徒头三年都在练基础塑形,得多练才能掌握好力度。”

成员们对比自己和匠人的作品,发现花瓣弧度差了 20 度,脉络间距最大差了近 3 毫米。“手艺的精度得靠长期练习。” 李常锁补充道,“现在有数字化工具能帮忙校准参数,但最后出来的效果还是得靠手感。” 一位成员把实测数据记在本子上,当成实践观察的重要参考。

图为菏脉新声实践团成员体验牡丹瓷花瓣制作。覃勇力 供图

图为菏脉新声实践团成员体验牡丹瓷花瓣制作。覃勇力 供图

数字化应用:给传统技艺搭个 “帮手”

数字化设计区内,三维扫描仪正在扫描 “赵粉” 牡丹,屏幕上实时生成了花瓣的三维模型。“过去教徒弟靠‘师傅做、徒弟看’,新人很难掌握标准弧度。” 李常锁操作着设备解释,“现在能通过数字模型比对,屏幕上显示的 58 度,就是牡丹花瓣最自然的弧度。”

“数字化会代替传统手艺吗?” 面对成员的疑问,李常锁拿起釉料笔说:“机器能算数据,但调不出釉色的‘灵气’。像‘豆绿’釉料,得加 3% 左右的青金石粉,比例全凭肉眼看、手感摸。” 他指着电脑旁贴着 “第七次调试” 标签的搪瓷碗,“新釉色得实际烧出来看效果,这步离不开经验。”

墙上的工序参数表显示,传统制作的合格率是 75%,用上数字化后提到了 92%。“18 道工序都有明确参数,比如素烧温度要在 950℃上下 5℃,上釉厚度 0.3 毫米。” 李常锁说,“参数能减少新人犯错,但作品独有的气韵,还是得靠匠人自己琢磨。”

研学实践:让非遗走进青少年

“刚结束的研学课上,孩子们留了不少便签。” 李常锁带实践团走进研学体验区,课桌上散落着迷你牡丹瓷坯,旁边压着彩纸便签,大多写着 “请把我做的烧好送给妈妈” 这样的话。“坯体得阴干一周才能烧,孩子们不能马上带走,便签就是他们的小嘱托。”

李常锁翻着签到本:“上周六菏泽实验小学的 32 名学生来体验,8 岁的小宇还画了家里的位置图,怕烧好后送错地方。” 他指着窗台待烧的瓷坯,“这些阴干后会统一烧制,成品由学校老师带回给孩子们。” 体验区的圆头竹刀、小块瓷土、矮凳,都是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

据签到记录,作坊每个月接待 20 多批研学团队,已有 5000 多名青少年来体验过。“细节上多调整,能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 李常锁说。成员们记录下研学活动的流程和设施细节,为实践总结收集素材。

实践结束后,团队整理了工序参数、匠人访谈要点和技艺体验笔记,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等方式,分享这次非遗传承实践的收获。

图为东南大学菏脉新声实践团与李常锁(右三)在作坊合影。杨亚童 供图

图为东南大学菏脉新声实践团与李常锁(右三)在作坊合影。杨亚童 供图

(通讯员 孟霄 徐浩楠 杨晨曦 覃勇力 杨亚童)

上一篇:湖南长沙:社区以表彰为起点 厚植青春人才“蓄水池”
下一篇: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学子对话织锦大师:数字技术守护千年“西兰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