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微光”到“星河”:“小桔灯”照亮城乡两栖儿童成长之路

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呈现出鲜明的“城乡融合”特征,东南区域社区环绕区政府,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西北乡村区域发展则相对滞后。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吸引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入城区学校就读,推动“求学迁移”;劳动力转移促使大量农村家长进城务工时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城区教育,带来“随迁适应”。这些孩子受户籍、住房等限制,形成“周一至周五在城区上学、周末返回农村生活”的流动作息模式,成为“城乡两栖儿童”。

这种“两栖生活”对儿童成长产生多重隐性影响:从个体层面看,频繁的环境切换导致他们面临“身份认同困境”——在农村被视为 “城里孩子”,在城区又被当作“农村娃”,76%的受访儿童有“总是在两边打转,没有真正的家”的感受;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多为务工人员,无力兼顾城乡两端的陪伴与辅导,部分儿童因缺乏情感支持,出现沉默寡言、叛逆对抗等行为;从社会层面看,城乡服务体系存在衔接断层——城区学校侧重学业培养,村部缺乏假期托管与心理疏导资源,导致儿童在假期陷入管理真空,安全风险与成长空白并存。

二、服务目标

2024年,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启动“小桔灯”城乡两栖儿童成长守护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由高塘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实施。该项目以“点亮两栖成长路,搭建城乡连心桥”为核心,秉承冰心笔下《小桔灯》中微光引路的温暖意象,通过精准服务与多元协同,实现三个预期目标:一是化解城乡两栖儿童的身份认同困惑,让“小桔灯”的温润光芒驱散成长中的迷茫,帮他们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与归属感;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填补服务空白,构建城乡无缝衔接的支持网络,让这份光亮穿透地域壁垒,形成持续护航成长的合力;三是探索可复制的“两栖儿童”服务模式,推动城乡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使“小桔灯”的点点微光汇聚成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星火。

三、服务策略

该项目探索“1+3+5”赋能模式,以“小桔灯成长守护体系”为核心载体,由高塘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作为枢纽整合多方资源,打破城乡服务壁垒,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围绕该枢纽构建“情感双线支持”“城乡双空间融合”“能力双向锻造”三大维度赋能,分别通过“小桔灯热线”与“成长伙伴计划”构建心理防护网、打造“小桔灯能量补给站”实现城乡服务衔接、结合城乡场景侧重不同能力培养。通过街道和社区、中心、家校、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五大路径保障落地,多方协同将分散资源转化为系统服务,为两栖儿童打造专属成长生态圈。

 

(图为两栖儿童“1+3+5”赋能模式示意图)

四、实践过程

项目创新“1+3+5”赋能模式,通过核心载体搭建、三维赋能落地与多元路径保障,实现服务从资源整合到精准送达的全链条推进:

(一)筑牢“1个核心载体”:小桔灯成长守护体系的实体化运作

基于“小桔灯成长守护体系”的核心功能,高塘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作为枢纽,重点推进三项基础工作,为后续服务落地筑牢支撑:

1、建强志愿团队,凝聚服务合力。中心整合辖区23个村(社区)儿童主任、社工、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联动大学生及家长群体,形成“专业人员+社会力量”的志愿服务梯队。通过大型集中培训强化志愿者对两栖儿童心理特点、城乡文化差异等基础认知,再针对每次服务具体内容,开展前置专项培训,确保服务精准适配儿童需求,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58场。

(图为“小桔灯”志愿服务队集中培训现场)

2、建实服务阵地,稳固空间基础。在新康社区、白马巷社区、湘江村、新阳村等多处打造“小桔灯能量补给站”,配备书籍、体育运动器材,为两栖儿童提供良好环境。城市站点设“4点半课堂”,邀请大学生和家长志愿者轮值,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有效缓解了务工家长无暇辅导作业的难题;乡村站点设“农耕民俗课堂”,配备农耕工具与民俗展品,吸引儿童450余人次参与农耕实践和皮影戏实操,儿童对农耕文化和家乡戏曲的兴趣显著提升,强化乡土认同。

(图为雷锋路社区“小桔灯能量补给站”内亲子家庭绘本阅读现场)

3、建活资源网络,汇聚协同动能。积极申报长沙市望城区2025年度“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孵化行动,并通过初审,纳入“街镇级”孵化项目;联动区妇联在湘江村提供“知心姐姐”“爱心妈妈”课程,被CCTV-13《新闻直播间》采录报道;链接高塘岭街道社区慈善基金和爱心企业,为“小桔灯能量补给站”捐赠图书和运动器材;发动高塘岭街道28家儿童类社区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我爱家乡”系列活动。

(图为中心社工向望城区学雷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汇报“小桔灯”项目进展)

(二)推进“3大维度赋能”:全场景成长支持的分层实践

1、情感双线支持。以情感联结为基础,帮助两栖儿童建立心理安全感。开通24小时“小桔灯热线”,心理咨询师和社工轮值接听并建立“一人一档”,线下“成长伙伴计划”匹配志愿者进行一对一陪伴。社工接到斑马湖社区儿童齐齐的热线倾诉,了解到齐齐近期因向同学推荐家乡美食“腐乳”被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马上联系学校与亲属制定“成长伙伴计划”。经过两个月的结对帮扶,齐齐逐渐适应两栖学习生活的节奏,情绪问题得到缓解,在学校的爱心义卖活动中,还带上家里爷爷奶奶提供的农产品去售卖。这一过程既解决了情绪困扰,也为其适应两栖生活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

 

(图为“小桔灯热线”宣传及儿童义卖农产品现场)

2、城乡双空间融合。以空间融入为核心,助力儿童在城乡切换中建立归属感。城区通过社区工作者带领开展垃圾分类劝导、夏日送清凉等活动,加深儿童对城区环境的熟悉度;组织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言献策,其中关于增设儿童桌游活动区的提议被纳入社区改造方案,增强了儿童的归属感。村部以“我爱家乡”为主题开展“我是小小画家”活动,鼓励儿童用画笔展现眼中的家乡之美,优秀作品被推荐至市级青少年美术赛事,增进儿童对城乡空间的情感联结;同时通过“我是小小村官”活动引导儿童参与乡村治理,在“田间辩论会”上新阳村儿童建议“加强村内池塘安全防护”,被村部采纳,迅速在池塘周围安装防护标语和护栏,增强了儿童对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图为新阳村儿童在“田间辩论会”上踊跃辩论)

3、能力双向锻造。以能力适配为支撑,让儿童掌握应对城乡差异的实用技能。城区活动侧重科技素养与表达能力,“我是小小科学家”系列课程中,通过科技实验让儿童开阔眼界,直观感受城乡环境特点,理解城乡生态循环的关联性,培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与融合意识。一位儿童在城区参与“我是小小记者”培训后,回沱市村观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时,自告奋勇化身小记者采访选手和啦啦队,在在抖音平台5分钟点击量破千。村部活动侧重本土文化认同与实践能力,“非遗小传人”活动邀请老艺人传授皮影戏技艺,8名儿童在街道夏令营完成汇报演出,展现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农耕实践中,儿童在田间地头跟着农户学习松土、播种、施肥,到果园里采摘水果,动手能力与乡土情怀同步增强。

(图为志愿者带领湘江村儿童在宝丰农场采摘水果)

(三)落实“5大实施路径”: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机制

1、街道统筹协调。高塘岭街道社会事务办将项目纳入儿童领域重心工作,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小桔灯能量补给站”阵地建设、开展“夏日桔光·城乡童享”主题夏令营,保障项目持续运营;协调辖区村(社区)开放图书馆、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30余处场地作为活动分站点,实现城乡服务阵地全覆盖,确保儿童在城区、农村均能就近参与活动。

(图为社工在“夏日桔光·城乡童享”主题夏令营中带领孩子们体验皮影戏)

2、中心执行管理。高塘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全程跟踪执行,负责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策划实施、资源整合及热线运营,建立“需求识别—服务实施—效果评估—需求更新”的服务闭环。

3、家校协同参与。吸纳儿童家长加入志愿团队,承担安全看护、轮值辅导作业等工作,更有受益于项目的两栖儿童走进大学校园后,主动返乡加入志愿团队协助活动开展,向学弟学妹讲述自己的两栖成长故事。学校与家庭紧密联动,组织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与集体融入感;班级内设置“家乡风采角”、举办“家乡美食分享会”,在分享中增进同学间对城乡文化的理解,形成“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的教育合力。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两栖成长故事)

4、企业资源注入。联动辖区爱心企业通过物资捐赠、资金支持和资源置换等方式参与公益行动。宝丰农场、水稻种植基地为儿童提供实践场地,邱氏腐乳、沱市卤菜为活动提供物资,降低项目执行成本的同时,拓展儿童社会体验场景。

5、社会组织联动。联合街道儿童类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服务网络。“蓝之翼”科技志愿服务队提供科技类活动资源,沱市村一路“友”我儿童志愿服务队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新阳村关心下一代协会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促进亲子关系,高塘岭街道民政社工站协助开展志愿者培训,分享两栖儿童服务经验,发挥其扎根基层的优势,将服务延伸至村社“最后一公里”。

通过五大主体的协同联动,“1+3+5”赋能模式实现从策略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链条贯通,既发挥各主体优势,又形成系统合力,为两栖儿童提供持续稳定的成长守护。

五、项目成效

“小桔灯”城乡两栖儿童成长守护计划通过“1+3+5”赋能模式的系统落地,在儿童成长、家庭支持、社区协同及社会价值层面实现多重突破,形成从个体赋能到社会协同的良性循环:

(一)儿童成长破局:从“身份迷茫”到“双向认同”

两栖儿童的心理状态持续改善,76%受访儿童中“没有真正的家” 的负面感受比例降至22%;身份认同显著增强,多数儿童逐步树立“城乡皆是家”的归属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依托“我是小小科学家”“非遗小传人”等活动,在科技认知、本土文化传承等方面进步明显,形成“心理支持—行为改善—社会融入”的正向循环。

(图为“找到同频共振的朋友”心理团辅现场)

(二)家庭支持强化:从“单独摸索”到“群体协同”

越来越多的儿童家长加入志愿团队,在协助“四点半课堂”“成长伙伴计划”等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缓解孩子城乡适应困扰的沟通技巧,减轻了独自应对养育难题的焦虑,更在高频社区互动中形成了“互助群体”——有的家长分享城市生活经验,有的传递农村教育需求,带动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融入社区支持网络。这种从“单独摸索”到“群体协同”的转变,让家长群体成为激活城乡资源联动的新力量。

(三)社区协同增效:从“资源分散”到“多元共治”

23个村(社区)的30余处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28家社区社会组织携手支持项目,社区凝聚力与邻里互动频率持续提升。城乡文化通过“家乡风采角”“农耕实践”等载体深度交融,“半城半乡”的地域特色转化为文化认同优势,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图为新阳村儿童在“稻香田园”参与农耕民俗课堂)

(四)社会价值延伸:从“个体守护”到“持续赋能”

项目构建起可持续发展机制,街道支持的“夏日桔光·城乡童享”夏令营连年开展,持续为城乡两栖儿童搭建融合体验平台;宝丰农场、邱氏腐乳等企业长期注入资源,既为活动提供支撑,又以儿童为纽带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特色农产品通过义卖走进城区,乡村文化借“小小记者”“小小画家”活动被广泛传播,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学长志愿者”反哺项目,形成代际传递的服务力量。“1+3+5”赋能模式为基层儿童服务与城乡协同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让“小桔灯”的微光不断扩散,汇聚成照亮更多两栖儿童成长路的璀璨星河。(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民生事务办  朱锦环 邓妙)

上一篇:德雅好‘食’光·轻食乐分享——湖南长沙德雅路社区轻食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