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西南财经大学学子以实践连接传统,让竹编非遗“活”在当下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竹梦财菁实践队奔赴四川省崇州市道明竹艺村,通过多维采访解码发展脉络、亲身编织体悟非遗温度、创意赋能本土IP“喵喵芭迪”,以青春实践书写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故事。

解码竹艺村发展的传承密码

实践队首站走访道明竹艺村村委,村支书结合规划图介绍,道明竹编虽有千年传承根基,当前正探索以新型文化产品构建“非遗+文旅+富民”融合发展模式,但在青年创意注入与市场突破方面存在短板。这一情况为实践队明确了实践方向。

在竹编工坊,两位从业数十年的传承人一边演示“提花编织法”,一边讲述技艺传承现状:该手艺历经十几代传承,曾是村民主要生计来源,如今却因年轻人对学习难度及职业前景的顾虑,面临传承断层压力。他们布满茧纹的手部动作,让队员深切感受到技艺传承的紧迫性。

同时,实践队在街头开展随机调研,发现游客普遍认可竹编展品的艺术性,但对产品实用性认知不足、体验感欠缺,不少人期待能通过互动体验加深了解。实践期间,实践队累计访谈村委干部3人、传承人5位、游客40余组,最终梳理出核心需求——需让非遗在体验中“活”起来,在市场中“火”起来。

图为竹艺村村支书为队员讲述乡村规划。周睿熙 张宇娜供图

体悟千年技艺的 温度与韧性

“经纬交错要‘顺竹性’,太紧易断,太松散架,就像传承老手艺 —— 守得住根,才能创新路。” 非遗传承人蔡老师指导队员编织竹编杯垫时,这句箴言贯穿始终。

队员初次尝试编织杯垫时,因对力度把控不足,竹篾频频断裂。蔡老师通过示范纠正动作,着重强调竹编“慢工出细活”的特性。3小时的实践里,队员们手上磨出红痕,却在重复的编织动作中逐渐体会到:每道纹路里凝结的是匠人对时间的坚守,每片竹篾中承载的是非遗传承的温度与韧性。

这场沉浸式体验让队员对非遗的认知从调研层面的了解,深化为情感上的共鸣。有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竹编并非简单的手工艺,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这样的感悟,也让团队更加坚定了以青年力量赋能非遗传承的决心。

图为竹梦财菁实践队队员学习非遗竹编技艺。周睿熙 张宇娜供图

高门槛拆成手把手,让竹篾住进普通人手掌

在道明竹艺村,本土文创IP“喵喵芭迪”一直试图用萌趣文创设计为竹编注入活力——它将传统非遗与IP形象结合,推出各类以可持续为理念的文创产品,但受限于 “游客只看不买” 的困境,产品销量始终不温不火。实践队调研后发现,核心问题在于游客对竹编的认知停留在“观赏”层面,缺乏对技艺价值的直观感知,这也成为喵喵芭迪IP打开市场的阻碍。

为破解这一难题,实践队决定以“体验”为突破口,搭建由亲手触摸到理解价值的链路。队员们先向竹编传承人系统学习基础技法,将复杂的“提花编织” 拆解为“绕、压、编”三个简易步骤,配上标注编织节点的示意图,让零基础的游客也能快速上手。

实践队在竹艺村喵喵芭迪店铺门前设置体验区,备好竹篾、剪刀等工具,队员们轮流担任“指导员”,向过往游客介绍。实践队提供免费竹编教学,游客编好的产品可以直接带走,为喵喵芭迪门店总结了驻足率。体验区开放期间,吸引近百名游客参与,不少人在完成作品后,主动前往喵喵芭迪的展销区选购。有人觉得“亲手编过才知道竹编费功夫,文创定价很合理”,有人想“带个精致的成品回去,和自己编的作对比”。

这种“体验带动认知、认知促进消费”的模式,不仅为“喵喵芭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销量增长,更让游客对竹编非遗从“陌生观赏”转为“深度参与”,为老手艺在当代市场的存续提供了青春解法。当非遗从展柜走到掌心,文化认同就会化作消费行动,让老手艺真正“活”在当下,“富”在乡土。(通讯员 周睿熙)

图为竹梦财菁实践队完成喵喵芭迪IP实践后合影。周睿熙供图

上一篇:安徽财经大学学子井冈山实践:探寻红色沃土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印记 传承非遗文脉中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雁塔区电子城街道裕昌太阳城社区以“百千万”工作法赋能“阳光”学堂“大安爱幼”课堂非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