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与社会融入并重”工作要求,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强化矫正对象技能赋能,2025年9月19日上午,在绵阳经开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经开区司法所的协同支持下,绵阳市暖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特邀市红十字会王莎莎等四位专业讲师,为全区16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含同步参与协作的司法社工),开展“生命守护同行计划——急救培训中的协作与成长”专项培训,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搭建“技能+情感”双重桥梁。
一、以“训”为引,锚定融入目标
上午10:00,培训正式启动。经开区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动员讲话中,精准锚定矫正对象的核心需求,强调“急救技能既是守护自身安全的‘护身符’,更是你们打破社会隔阂、服务他人的‘融入桥’。”这番贴合实际的表述,让在场矫正对象深刻感受到技能学习的意义,大家纷纷调整状态,主动领取培训手册标注重点,部分对象还提前与身旁司法社工交流“想重点学心肺复苏”,以积极姿态开启学习。
二、以“知”为基,适配学习需求
培训延续“理论先行、实操巩固”模式,并全程贴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特点——理论讲解环节,王莎莎讲师刻意放缓节奏,摒弃专业术语堆砌,转而通过“生活化场景+通俗语言”拆解核心知识,从“家人吃饭卡喉该如何应对”的场景模拟,具象化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要点;以“路边遇人倒地先判断什么”的提问,强化心肺复苏(CPR)“仅对
无意识、无呼吸者施救”的关键原则;针对矫正对象可能参与的户外劳动、社区服务场景,额外补充“快速确认现场安全”的细节技巧。仅20分钟讲解,多数矫正对象已能清晰复述“先判断、再施救”的核心逻辑,3名对象主动举手追问“小孩与成人急救手法差异”,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以“练”为要,深化协作成长
实操演练环节,成为矫正对象“突破自我、建立协作”的关键场域。四位讲师创新采用“1名讲师+8名矫正对象+2名司法社工”的分组模式,确保精准指导,教海姆立克急救法时,讲师先让司法社工示范“双脚前后站、双臂环腰抱”的标准姿势,再鼓励矫正对象上前实操,对“站姿不稳”“握拳位置偏下”等问题,讲师弯腰手把手调整动作;练心肺复苏时,明确要求矫正对象与司法社工“两两结对”,一人观察学习、一人负责施救——起初,部分矫正对象因紧张按压不敢用力,身旁社工主动轻声鼓励:“按标准来,我帮你数频率”,随着“1、2、3……120”的计数声,大家逐渐放开手脚,甚至主动提醒同伴“人工呼吸要捏紧鼻子”。其中一位矫正对象起初双手微颤、按压位置偏差,社工陪着他反复练习5次,最终连贯完成整套动作。他擦汗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帮不上忙’,现在学会急救,不仅能护自己,还能救别人,这种‘有用’的感觉很踏实。”
四、以“效”为尺,彰显实践价值
此次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矫正对象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掌握技能”,大部分矫正对象能独立规范完成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操作;更重要的是,“矫正对象+司法社工”的配对协作,打破了以往“管理与被管理”的单一关系。有社工反馈:“以前和矫正对象交流多是政策宣讲,这次一起练急救,他们主动分享生活里的担忧,我们也更懂他们的融入需求。”
这既是一次成功的急救技能培训,更是社区矫正“教育帮扶+社会融入”的生动实践,它让矫正对象手握实用应急技能,更重建了“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生命守护”与“成长同行”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