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情韵昆曲,传之绵延 ”——江苏大学“情韵昆曲”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开展昆曲调研活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情韵昆曲”实践服务团队于7月1日至7日赴苏州开展为期7天的昆曲调研活动,了解苏州昆曲的前世今生,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昆曲传统戏剧的所处困境及发展对策。

图为实践队员出发前在校门口的合照 江苏大学范意如提供

为了近距离感受昆曲的魅力,实践队员们前往了山塘昆曲馆,它是苏州地区唯一一家全天候演出昆曲传统折子戏的场馆,是集演出、排曲、练功、教学等一体的昆曲展示基地。实践团队在这里有幸采访了创始人冷桂军老师,深刻感受到了他对昆曲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作为民营乐团的创始人,冷老师深知昆曲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观众的培养。尽管多年来投入颇多,但昆曲并未给剧团带来显著经济回报。他不畏困难,甚至拿出个人积蓄和工资来支持剧团的运作,展现了十年来的坚守与奉献。他认为昆剧已深深融入他的灵魂,对昆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今天的山塘昆曲馆虽然起步很艰难,却已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展示了昆曲在当代的生命力和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山塘街观看表演的戏台 江苏大学王海晶提供

为了深入探索昆曲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实践队员们前往中国昆曲剧院。剧院坐落在桃花坞边,周围环境如诗如画。一进入剧院,便感受到了昆曲六百多年的艺术辉煌。在剧院的展厅内,通过详细的昆剧介绍,队员们深入地了解了昆曲的悠久历史和传承中的曲折故事。自明中叶以来,昆曲逐渐兴盛,经历了清中叶的盛极而衰,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的时期,直至《十五贯》的一剧救活了整个剧种,并于200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队员们在观看了《梧桐雨》演出后和昆曲表演家严老师进行了交流。作为昆曲的表演者,老师有着对于昆曲传承方面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独特见解,她指出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向,明确哪些是应该被鼓励的创新行为,并且老师再次明确了坚守传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老师和队员们也分享了对演员表演技巧的见解:不同人物的表现需要细腻的感觉和动作,身体基本功对角色塑造至关重要,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如《牡丹亭》中“写真离魂”场景中杜丽娘画画的细节处理。老师也是当场和队员们进行了互动,对成员的昆曲唱腔、身段和神态进行了一点指导。队员们在与老师的交流和亲身体验昆曲后,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昆曲艺术的魅力和演员的辛勤付出,拉近了与昆曲艺术的距离。  

图为实践队观看昆曲《梧桐雨》江苏大学王万祥摄

为了深化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实践队员们前往了昆曲传习所。坊间有闻,“若没有传习所,我们现在或许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看到昆剧。”昆曲传习所是一个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昆曲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心,队员们前往此处的目的在于通过参与实地学习和互动,深化对昆曲艺术的理解,促进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为其在当代社会的继续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意义。

在所中,队员们一同了解了昆曲乐队使用的乐器,欣赏了精美的戏服、道具和场景设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积极参与了戏曲面具的制作。期间,一位古筝演奏家和一位吉他手的音乐表演不仅为现场增添了优美的乐声,也为环境带来了放松与愉悦的氛围。随后队员们观看了昆曲老师带领表演演员进行了精彩的曲清唱表演。这一环节发生在大厅的“堂名灯担”中,这座微型可拆卸戏台在旧时大户人家的婚庆与寿宴中常见。老师们以拍板的方式打节奏,四位演员小姐姐们则依照工尺谱起唱,呈现出了高雅的清唱艺术。接下来,队员们在旁边观看表演老师的全部化妆过程,从抹彩到吊眉到头饰一步一步。最后表演老师为队员们带来了精彩的昆曲讲解与互动环节。大家一同体验了《牡丹亭》中柳梦梅的经典念白。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了昆曲人的坚守以及对于昆曲的保护心,人人都可以是昆曲人,只要热爱,还进一步感受到了昆曲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图为表演演员正在进行化妆江苏大学何学洋摄

为了深入了解昆曲的发展历史,实践团队队员赴中国昆曲博物馆参观学习。坐落于苏州市古城区平江路张家巷全晋会馆内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形式,了解了昆曲的经典剧目,欣赏了精美的演出服饰和道具。同时,队员们不仅看到了构造精美的古戏台,更是看到了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戏厅、戏船模型。了解到了与昆曲有关的木雕、图画、装饰、花草、脸谱和文学作品《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它为传承中国昆曲文化、展现江南底蕴、拓宽公众艺术交流提供新的空间。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 江苏大学王海晶摄

图为实践队员博物馆合照 江苏大学范意如摄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究戏曲文化传承方式,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采访、线上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搜集民众对于昆曲的了解度和认可度的情况,线上线下进行宣传,扩大昆曲影响力。实地采访中,队员们来到了苏州的商贸之街——观前街。随着调查的深入,许多游客表示他们非常喜欢昆曲,并对昆曲的现阶段保护传承以及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尽管多数苏州的当地居民对昆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情况并不乐观,很少有人能说出昆曲作品的名字或哼唱出相关片段。此次调研活动收集了游客及当地居民对昆曲的了解和认知,为团队后期报告提供了数据基础,并为后续的调研提供了方向。

文化学者余秋雨这样说过:“昆曲是一种美丽的辉煌,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我们感到充实和骄傲。”昆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个重担子,不仅需要下功夫、花力气,更需要沉潜历练、避免浮躁。昆曲不是文化快餐,它的薪火相传从来需要的都是坚守不渝、开拓创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昆曲,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情韵昆曲”实践服务团队指导老师:叶青 通讯员:王海晶)

上一篇:“情韵昆曲,传之绵延 ”——江苏大学“情韵昆曲”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开展昆曲调研活动
下一篇:香韵雍陌!广财学子重走来时路,助力雍陌数字文旅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