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江新区雨敞坪镇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活跃着一群民政社工的身影。他们扎根乡镇三年,深刻体会到社会救助不仅是物质帮扶,更需“用脚步丈量需求、用真心连接情感”。通过精准识别、多元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他们努力将“爱心雨敞坪”打造成有温度、有实效的救助帮扶品牌。
精准识别 田间地头“唠”出真实需求
雨敞坪镇社工在实践中发现,乡镇困难家庭的困境常隐藏在“面子”背后。单纯依靠书面材料难以全面掌握情况。为此,社工们走出办公室,采用“土办法”。深入走访,通过与村支书“唠嗑”、在村口小卖部听乡亲闲聊、甚至跟随村民下地干活等方式,捕捉关键信息;动态跟踪,建立“边缘家庭”动态档案。例如,一户因男主人车祸后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收入在低保线边缘波动。社工持续跟踪,在孩子考上大学急需学费时,及时衔接教育救助,有效防止了返贫;用心观察,如一位留守老人最初总说“不缺啥”,社工借帮忙打扫、清雪的机会深入交流,才发现其因关节炎无法买菜等实际困难。这让他们明白,识别需求必须深入生活场景。
多元帮扶 量身定制“组合拳”解难题
面对困难群众复合型需求,雨敞坪镇社工站摒弃单一“给钱给物”思维,提供“量体裁衣”式帮扶。综合施策,对因病致贫家庭,不仅落实医疗救助,还联系村医定期上门。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联合新区乡村振兴部门助其拓展农产品销路;对高龄特困老人,在物质帮扶外,更组织志愿者定期陪伴;链接资源,如低保儿童小阳性格孤僻、不爱上学。社工在保障其基本生活后,链接志愿者辅导功课、陪伴游戏,并组织其参加“七彩儿童”活动,成功帮助孩子重拾信心、提升成绩,甚至当上了活动“小营长”;情感关怀,去年一次冬日的慰问中,社工不仅送去慰问金,还特意安排志愿者教困境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视频,让老人第一次通过屏幕见到远方孙子,传递了超越物质的温暖。
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雨敞坪镇社工深知,在救助工作中,避免困难群众产生“等靠要”依赖是关键。他们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授人以渔,如低保户杨奶奶曾因丈夫重病缺乏干劲。社工先助其申请医疗临时救助减轻负担,再请农技员指导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动员种植能手带动她。蔬菜丰收获利后,杨奶奶感慨“靠自己挣来的钱,花着踏实”,如今她不仅脱贫,还成为示范户带动了三户困难家庭;邻里互助,在泉水湖村发起“邻里搭把手,日子有奔头”活动。独居老人熊嗲嗲主动帮邻居照看家禽、看家护院,邻居则回馈帮做饭、缝补、庆生,形成良性互助循环。
乡镇社会救助没有捷径,唯有“用心、用情、用脚步去践行”。看到困难群众生活有起色,听到他们说“现在有奔头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作为农村社工,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连接者。未来将继续扎根乡镇,携手志愿者,贴近困难群众,让“爱心雨敞坪”的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地方,温暖人心。(供稿单位:湖南湘江新区雨敞坪镇民政社工站 通讯员 龙兴 鲁晓 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