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天津师范大学“语兴津疆晋”推普实践团分赴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山西省吉县、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与喀什市等4地,围绕“津疆晋语播新韵·推普兴农山河行”主题,聚焦儿童成长赋能、产业语言助力、乡村文化铸魂三大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将规范的普通话与青春力量播撒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童声传韵,笔墨播种:推普实践赋能成长与发展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童语同音”系列普通话教学课程。播音朗诵课堂上童音响亮,山西吉县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模拟新闻主播朗诵《我是一颗小种子》,队员耐心纠正发音,在提问“以后想成为一颗怎样的种子?”时,小男孩高高举起手:“我要当苹果树种子,扎根吉县!”。
在天津市津南区的社区活动中,朗诵课堂则融入红色主题。孩子们用真挚的声音朗诵《我是小小战士》,向人民子弟兵致敬,将八一建军节的崇高礼赞融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表达中。这些朗诵实践,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将情感表达与规范用语有机结合,让普通话学习成为传递心声与敬意的桥梁。
此次活动得到了天津市津南区景新花园社区的高度认可,社区在感谢信中提到,实践团成员带来的 “童声礼赞,致敬最可爱的人” 专题活动,以生动讲述打开孩子们对建军节的认知之门,通过朗诵教学让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传递坚定与朝气,既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心中播下了致敬英雄、崇尚奉献的种子,为社区注入了别样的氛围。
在吉县书法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俯身执起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一笔一画共同临摹“语兴津疆晋”“推普助农行”。墨香氤氲间,乡村振兴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团队创新设计了“垃圾分类接力赛”,通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规范表达的趣味教学,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活动尾声,孩子用普通话动情诉说:“我们要学好本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和画里一样美!”。
在喀什玉吉米力克社区,团队则开设双语课堂,运用“普通话+维吾尔语”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促进了语言交流与文化融合。在哈密伊州区,团队创设“情景课堂”,模拟“迷你菜市场”、“校园教室”等生活场景,引导青少年进行普通话交流实践。
走访问需,靶向施策:推普服务的需求洞察与方向锚定
在推普助农实践活动中,团队充分发挥语言桥梁作用,在活动正式启动前半个月就派出成员分赴新疆喀什和山西吉县开展深度调研。通过电话访谈、入户走访等形式,与当地村支书、果农进行深入交流,在亲切交谈中精准识别当地需求。调研发现,许多优质农产品因语言表达不畅难以打开销路,而少数民族地区果农的普通话水平更是制约了电商直播等新型销售渠道的拓展。
基于这些一手调研资料,团队创新性地将推普工作与助农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为果农量身定制通俗易懂的直播话术模板,通过普通话培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喀什地区开设双语沟通角,既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又保留民族语言特色。这些针对性举措为后续推普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了“语言赋能产业,推普助力振兴”的目标。
语润产业,声传文脉:推普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
实践团积极将普通话推广与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相结合,创新探索“语言赋能产业”新模式,在吉县上东村苹果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营销课”。当实践团成员在镜头前自信说出“吉县苹果,值得走向世界”时,直播间点赞量瞬间飙升。这场“语言+产业”的生动实践成效显著,果农们切实感受到普通话作为“销售钥匙”带来的积极变化,与此同时,团队拍摄的宣传视频浏览量突破8万人次,被壶口青年、今日吉县、吉县青年、吉縣蘋果1960等官方平台转发。
在黄河壶口瀑布,团队拍摄文旅宣传视频。视频将奔腾的瀑布景象与实践团成员字正腔圆、饱含情感的普通话朗诵相结合,传递出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乡土魅力。队员们在拍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普通话不仅是准确发音,更是传递乡土力量和民族情感的有效载体。视频获得当地文旅部门认可并转发,有效提升了壶口瀑布的吸引力。
共青团吉县委员会特地发来感谢信,对实践团在吉县的付出致以衷心感谢。信中提到,实践团成员以饱满热情和专业态度,用四天时间带来浸润心灵的推普活动:书法课上墨香与童声交织,让孩子们触摸汉字温度;绕口令挑战与模拟主播课堂,让成长充满乐趣与自信;苹果田的直播推介、乡村振兴调研及壶口瀑布文旅宣传,更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新农具’。团长的统筹安排与成员们的辛勤付出,让黄河岸边的乡土与标准语的韵律碰撞出动人火花,也让推普的种子在这片土地扎根——孩子们用普通话分享收获,果农期待用标准语讲述丰收故事。
实践团创新推出“文化+推普”特色模式,累计覆盖儿童千余人次;深入吉县3个村庄开展语言使用现状调研,精心制作的助农宣传视频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有效优化了当地苹果产业的语言营销策略;同时在新疆社区创新建立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地常态化开展的品牌活动。
天津师范大学“语兴津疆晋”实践团以语言为纽带,跨越山河,在吉县的田间地头、新疆的社区课堂,用标准的发音传递温暖,用真挚的情感架起心桥。他们不仅是普通话的传播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未来,实践团将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深度融合普通话推广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及儿童语言教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履行服务乡村发展的青年使命与责任担当。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语兴津疆晋”推普实践团
供稿:张欣彤、张佳鑫、王艺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