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荆志花、汪亮
一、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关东街道位于城市发展核心区,辖区内社区类型多样,既有成熟的老旧小区,也有新兴的商业住宅区,辖35个居委会及10个改制公司。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治理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社区活动室、文化站等公共空间分布零散,缺乏统一管理,部分场地长期闲置,而部分时段又存在预约冲突。二是服务供给单一化。传统社区服务主要由政府或单一社会组织提供,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如青少年教育、职业发展、老年康养等。三是商企资源整合不足。社区周边存在大量商业企业(如教育机构、健身中心、便民服务商等),但缺乏有效机制引导其参与社区服务。四是治理模式滞后。社区治理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居民能人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可持续性较弱。
二、实践路径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鼓励“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在此背景下,关东街道社工站满天星社工提出多元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运营行动计划,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激活社区资源,提升治理效能。
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关东实践
多方商讨,确定试点社区。满天星社工与关东街道对下辖35个社区进行实地勘察、多方研讨、多轮协商,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社区现有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确定选择关东街道当代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实践。
试点社区背景。当代社区属于商业住宅社区,居民结构年轻化,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具备较强的社区活力与参与基础。同时当代社区的公共空间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问题,部分设施使用率不高,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存在错配。当代社区居住的居民普遍经济基础较好,有较高的育儿需求与教育投入意愿,尤其关注儿童成长环境与社区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多地学习,凝练经验,谋划路径。选定试点社区后,如何开展试点工作,制度先行还是实践先行都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满天星社工团队前往成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当代社区实际,提出“空间赋能、多元协同、需求导向”的运营理念,制定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手册1.0版本,明确运营目标、主体职责、服务流程、相关规范等,为多方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关东实践夯实基础。
“社区+一级合伙人+二级合伙人”的三级联动模式实践。经过招募、筛选,关东街道当代社区“合伙人计划”首次见面会吸引了17位热心社区建设、怀揣创新想法的合伙人参与,共同探讨社区共建的新模式。当代社区“合伙人计划”第二次见面会聚焦项目优化与资源对接,特邀行业专家为15支入围项目团队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精准把脉、深度交流,助力社区创新项目提质升级,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当代社区“合伙人计划”签约仪式上当代社区与一级合伙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合作伙伴,一级合伙人将统筹资源,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支持;一级合伙人现场与6家二级合伙人完成签约,涵盖文化教育、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社区+一级合伙人+二级合伙人”的三级联动模式,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服务合力,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合伙人计划”居民见面会,展示社区合伙人计划的丰富内容与创新模式,搭建起社区、合伙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为社区治理与服务升级注入新活力。
四、服务成效与推广
试点社区成效显现。从2025年5月启动至今,当代社区盘活社区公共空间1000余平方米,通过一级合伙人的统筹协调将1000平方米的空间发挥出3倍效能,二级合伙人开展公益及低偿服务项目30余场,惠及居民超2000人次,显著提升空间使用率与居民满意度。
试点社区推广到关东街道的6个社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在当代社区试点的基础上,满天星社工优化形成《关东街道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手册2.0》、高新区首个街道级社联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已成立,既解决了财务风险问题,又为将来拓展资源对接、能力培训、项目评估提供了枢纽平台。当代社区试点形成的“社区+一级合伙人+二级合伙人”的三级联动模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治理样本,已在关东街道6个社区全面推广。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关东实践是“社区+一级合伙人+二级合伙人”的三级联动模式的实践,也是整合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共同打造和谐宜居社区环境的实践。该模式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